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20年两度搬迁拔穷根 如今彝家生活火样红

来源:甘肃农民网 丨 作者:杨万明 丨 2019-07-16 16:06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全国“三农”媒体总编辑走进楚雄大型主题采访之一

  甘肃农民网7月16日楚雄讯 (记者 杨万明) 从楚雄西行12公里,背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溪山麓,群山中一处向阳的缓坡上,一片充满彜人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缓坡上,这里就是享有“中国第一彝村”美誉的紫溪彝村。

  缓步紫溪彝村,映入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明亮的彝族民居、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村内小桥流水,景观别具特色,彝族文化特色浓郁。一幅“彝乡天府·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田园画卷展现在眼前。

  据介绍,紫溪彝村是一个集移民、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小山村,全村84户、365人,彝族占93%。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彜族文化元素的民族特色村寨的兴建、形成规模仅用了短短5年时光。

  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说,该村村民经历两次搬迁,依托党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思路,才过上了彝家人世代期盼的好日子。第一次搬迁是在1994年,彝族同胞告别了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迁居到了生活、生产条件更为便利的山下。2013年为了配合云南境内广大铁路(广通---大理)的修建,彝族同胞又一次举家搬迁,最终在如今的紫溪彝村安家立业。两次搬迁带来了什么,一组数据直观的告诉了我们答案:1994年搬迁彝族同胞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24元;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

  从524元到15000元,彝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虽简单,但它的背后凝聚的却是民族一家亲的民族政策、是脱贫路上一个不掉队,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杨培香书记说,2013年搬迁决议形成伊始,为了打消彝族群众“搬一次穷一世”的思想顾虑,同时为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实现越搬越好的目标。2013年3月,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在各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紫溪镇按照“将紫溪彝村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发展潜力、最彰显民族特色的一流新农村”要求,全面启动以特色村庄、致富产业、彝族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紫溪彝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彝村的规划建设历时一年的多时间,于2014年6月底完成。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的紫溪彝村已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文化强村、就业富民之路。如今在人口不多的紫溪彝村里,搬迁至此的彝族同胞已经开设了24家农家乐和8家民宿客栈,彝族群众全部从事旅游产业链相关工作。

  64岁的老党员李徳秀大姐就是这样一位带群致富的女能人、领头雁。村民告诉记者,当初村民对搬迁持观望态度时,李徳秀第一个站出来动员大家搬迁。安家落户后,又是李徳秀率先在紫溪彝村挑头办起了农家乐。在她的带动下,紫溪彝村的农家乐、休闲观光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如今李徳秀在经营自家农家乐的同时,还组织村里妇女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彝绣。据了解,这些彝绣产品除被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购买外,绝大多数都被送往楚雄州彝人古镇销售。

  杨培香告诉记者,如今的紫溪彝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紫溪彝村已与十余家旅行社签订了合同,每天来彝村旅游的游客都在千人左右。现在紫溪彝村群众的土地都已流转出租了,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群众从旅游产业链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日子越过越好了。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17.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9.42万元,综合经济收入543.93万元,实现户均总收入6.48万元。下一步,紫溪彝村将深掘彝族歌舞、彝族文化内涵,进一步做大做强紫溪彝村,让老百姓的日子更上一层楼!

  如今的紫溪彝村,已经变成了自然环境优美,彝族风情浓郁,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益游的美丽乡村。紫溪彝村先后喜获“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殊荣。在紫溪彝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村民自发书写这样一幅对联“二十载两搬迁越办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村里的老党员也发自内心的说出了“想不到我们彝族同胞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想不到干部职工会这样帮助我们,想不到规划中的旅游村变成了现实,我们通过开农家乐、小客栈,坐在家中就可以有钱赚”,“三个想不到”,充分验证了彝村群众“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的喜悦心情。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