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乡愁

正宁一绝——拉板糖

来源:甘肃农民网 丨 作者:李泉玲 丨 2019-12-20 10:32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拉板糖是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特色传统手工业食品,也是正宁县居民走亲访友,祭祀神灵先祖必备的祭品。是独具正宁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手工艺食品,远销其它省、区。制作独特,味美,因此赢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 

  每年接近冬月,王俊杰就打开作坊,开始做糖。他是正宁宫河王录村第三代拉板糖制作的传承人,他父亲王德智年轻时就一直靠糖作坊养家,叔父结婚后跟父亲分了家,人手远远不够,做糖用水量大,那时用水需要从王录担水沟里去挑,一担水来回40分钟,一锅糖需要5担水。做好的糖要挑到陕西白村,宁县的早胜去卖,交通不便,全靠两条腿,路途遥远,开作坊做糖至少保证4人,大家庭变小户家,小户人家,人少,糖作坊随着分家关了门。

  王俊杰小时候,一到冬天,他就听父亲念叨:“该是做糖的时候了”。过去,王录村有20多家拉板糖作坊,冬天一到,从糖作坊飘出来的芝麻糖味弥漫在村子上空。吸引着村里的老老少少。王俊杰家里经济紧张,无法如愿以偿,每次听父亲念叨,口水四溢,直到三十岁,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家再次打开作坊门,挑起了做糖的担子。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他已经做了25年,越做越喜欢,做糖成了他的一项爱好,也实现了父亲的心愿,还为家增添了一定的经济收入,靠做糖供养了三个学生。

  今年55岁的他,儿女都已成家,10口人,三代同堂。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我问他做糖累不累,他说:“怎能不累,早上4点起床,晚上忙完19点多了。”

  “儿子都在外工作,家里啥都好,为啥还要这么辛苦?”我说。

  “我们家是团结起来,各顾各。儿子挣钱买房子,买车,孙子、孙女都在家里,我老了,出门打工不划算,靠种地没多少收入,冬天天寒地冻,我们做糖,有了钱就能给娃娃吃好点。再说,做糖也是我的爱好,喜欢就不觉着累了。”

  “做糖能收入多少?”

  “每年从11月开始做起,40多天大概生产700公斤,一公斤批发价50元,除去买芝麻、小米、小麦,烧的麦秸一万多,纯收入不到两万。”说完,他详细讲述起做糖的过程。

  糖制作的基本方法是用小麦10斤,小米50斤作原料,将小麦泡芽8天,使麦芽长至1公分左右。这时将小米在水中浸泡7小时后捞出。

  早上四点起床,开始蒸小米,蒸的过程需要搅拌六次,两个小时后,将其和麦芽混合搅拌均匀,再装入瓮中,进行发酵,4小时后发酵完成。利用开水将其所含糖汁冲下,再把糖水倒入锅中用麦桔充分加热3个小时,水分予以蒸发,然后边加热边搅拌,1个小时后糖汁搅拌至糊状,用勺舀出倒入备有灰的石板上或者沙石做的案子中,石板上盛放的散热快,需尽快拉扯,通常情况是王俊杰和他老婆一起做,糖块被拉扯到三米左右,反复拉扯一段时间后放在盛有热水的锅上,用水的热气进行软化,软化一阵又拉,渐渐的,土黄色的糖换了容颜,变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难。做的糖要好首先要将锅灶垒好,泥后上一层混凝土,还要烧火通畅。准备好麦芽、小米和加温的麦桔,其他柴火是烧不成的,熟悉制作的全过程,方法掌握越熟练,出糖率越高,效益也就越好。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正宁宫河王录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工作坊工艺已受到市场经济严重冲击。曾经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拉板糖制作,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渐呈衰落趋势。再说艺人,年轻一代已不愿长期待在农村干这种有苦又累的手工活,放弃上辈人的传承手艺。要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泉玲)

相关推荐:

【诗歌】乡愁瘦又长    2019-07-23

热点关注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详细]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