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陇南:脱贫攻坚开启贫困群众新生活

来源:甘肃农民网 丨 作者:金树军 丨 2019-09-20 15:41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9月20日讯 (特约记者 金树军) 陇南是我省、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扶贫成了陇南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成了干部群众孜孜以求的美好向往。

  九月的陇南,千山堆秀,气象万千。9月1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了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以“莲花永驻”为主题的藏族建筑风格民居,排列有序,干净整洁。 “我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住的是140平方米的小楼房,水、电、路、气、网全通,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村民就地务工、看病、出行很方便。“67岁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村民田爱民美滋滋地说。

  在坪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远的扶贫车间里,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回旋在耳际。这里是安置区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引进企业合作兴建的宾馆用品加工厂。扶贫车间以产业资金、土地厂房入股,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扶贫车间每天生产宾馆用一次性拖鞋5万双,解决了贫困劳动力12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400元左右。今年41岁的藏族妇女王平以前在外地打工,看到家门口办起了扶贫车间,经过短期培训,她很快掌握了缝纫技术,每天加工500多双拖鞋,底薪加提成,月收入2000多元,她高兴地说:“在家门口有了新工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陇南市通过各级财政和群众自筹,投入资金近56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344处,全市近4.14万户,18.5万群众搬出了深山,住进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质量安全的新住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外,陇南市在实践中创新探索符合陇南实际的脱贫攻坚之路。将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和治本之策,深入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放养鸡、食用菌、中蜂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全市农牧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175亿元。今年,陇南市抢抓东西协作扶贫新机遇,新发展订单辣椒8万多亩,带动贫困村735个、贫困户14257户。同时,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输转水平,去年共输转劳动力68.13万人,创收150.63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6万人,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万多个,认定“扶贫车间”197家,吸纳3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面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实际,陇南市全力推进电商扶贫,在全国都创出的好经验。全市围绕农特产品“卖难”问题,陇南市积极推动电商与扶贫深度融合,探索推广“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带贫模式,全市网店达到1.4万多家,累计实现销售额140多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2018年电商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810元。同时,充分挖掘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全力推进旅游扶贫,改变了群众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的现状。先后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99个,发展农家客栈960家,农家乐1377家。2019年1-7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65.1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16亿元。

  70年来,陇南人民栉风沐雨,向贫困宣战,陇南大地沧桑巨变。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0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8.4万人,累计减贫112万人,退出贫困村934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7.8%。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2元,比1949年的26元增加了6986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热点关注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详细]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