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悦读  >  探秘

古人开学有哪些讲究?

来源:人民网 丨 作者:马咏言 丨 2020-09-07 12:24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金风送爽,又是一年开学季。当你忙着收拾行囊,为新学期做准备时,可曾想过:古人的“开学季”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又有哪些讲究呢?

  开学、放假不违农时

  在古代,农事乃第一要务,而九月正值秋收农忙之时,并不是入学的好时候。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而且都处于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则和现代较为接近。

  《新唐书·科举志》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每年农历五月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可以休假。而起始于唐朝的“授衣假”,是每年农历九月份天气渐冷后,让学生回家取衣物的假。田假和授衣假都有一个月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旬假”作为常假,十天为一旬,每十天休假一天,以供学生休息。旬假放假前还要进行“旬考”,考完试才能放假。

  备“学费”,衣青衿、负笈囊,求学路漫漫

  在古代,根据办学性质的不同,学费的收费标准也不同。

  官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痒”,到后来的“太学”、“国子监”等,这些官办的学校是由国家出资,不收学费,但因为入学门槛较高,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

  在民间,私塾的学费称为“束脩”,即十条干肉。起初,“束脩”多为实物,后慢慢演变为银两钱币,即“脩金”。

  古人还有自己的“学生服”——青衿。《毛诗注疏》中解释道:“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除衣服外,学子所用的帽子和鞋也都有讲究,如春秋时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要求戴“四方平定巾”……

  古代学生在外出求学时常背“笈囊”。“笈”是指专门装书的箧。《说文解字注》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内常装一些印绶、钱币、书本之类的值钱东西,便于贴身携带。

  正衣冠、朱砂开智 入学礼寄托希冀

  古人入学礼不仅隆重,而且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并称为“人生四大礼”。

  《礼记》中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便是正衣冠,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

  步入学堂后,学子们要行拜师礼。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表达弟子心意。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学礼的最后一步是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入学礼节虽看似繁复,但也蕴含着对学子们“青云直上”的美好希冀,表达着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尊崇。

  (摘自《人民网》 马咏言

相关推荐: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