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新春走基层】他们从未孤单过——聆听兰州6位城市困难职工的奋斗故事

来源:工人日报 丨 作者:康劲 任涛 丨 2020-01-08 16:41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工人日报兰州1月7日讯记者 康劲 通讯员 任涛“李——嫣——然,这是您女儿?”

  “是啊,我家女儿叫嫣然!42岁那年,命运对我嫣然一笑,她名字就这么来的……”聊到女儿,李海涛开心地笑了。

  今年46岁的李海涛,是兰州新华印刷厂制版车间一名普通职工,也是一位城市困难职工。不翻开他的“家庭账本”,不知道他家的生活有多难。但是,听他娓娓讲述生活的点点滴滴,又会为他奋斗的脚步所触动。是什么让他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够风雨兼程,又是什么让他追梦未来?

  1月6日,小寒。2020年的第一场瑞雪喜降兰州,《工人日报》记者沿着这座城市的南山路从西向东,和当地工会干部一道,走访6位城市困难职工。

  这些帮扶救助,总能给职工送去希望

  位于兰州七里河区硷沟沿的兰州新华印刷厂,是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包袱重、效益低、困难职工多。

  “我现在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每月要还1000多元房贷,儿子念大学1年需要8000元到1万元的生活费,女儿嫣然去年开始上幼儿园,一年要8000元学费……”李海涛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生活账本”。

  原本经济不宽裕的李海涛一家,在2016年“添喜”。随着女儿的到来,生活更加拮据。

  但聊起来,他说的却是自己的种种“幸运”——“企业2017年赶上了末班车,给职工盖了经济适用房,我才贷了十几万元就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我现在有儿有女,儿子大三了,眼瞅着能上班挣钱了……”

  和李海涛坐在一起的55岁的刘正财、49岁的史卫,也都是困难职工。史卫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情已经严重影响到双眼视力,他原来在制版车间工作,后来因为看什么都模糊,就调整了岗位。他的妻子,近几年也因为患病导致听力受影响,当面说话,她听一句、漏一句,在外打零工的活也只能辞了。

  几个困难职工坐一起,没有谁抱怨人生艰难,说的全是开心事,孩子念书有多好、妻子吃什么药特见效、过年家里要来什么亲戚……

  聊到企业生产,每年春秋两季最忙的几个月,为保证全省300多万名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印刷任务,连续加班加点的生产场景,大家就感到特别带劲。

  “我们是老厂,职工对企业特别有感情。”新华印刷厂工会副主席魏亚军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厂工会陆续帮助过200多名困难职工走出困境,逢年过节有慰问,子女考上大学还有金秋助学金,“这些帮扶救助,有时候很微薄,但总能送去希望”。

  “没有企业和工会帮助,我们一家人真挺不过来”

  和新华印刷厂的几位困难职工相比,兰州西城药业的司机汪作成,住房更困难一些。沿着兰州华林山的山坡小道,走到一处被他称为“山嘴子”的地方,半山腰的一间七八平方米的矮房就是他的家。妻子常年患病,刚刚手术出院,因为没有医保,又自付了上万元,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走进他家的小屋,扑面而来温暖的气息,家里生了煤炉,各处擦得干干净净不染灰尘,床头边的小桌上硬挤进去一个小鱼缸,小水灯照着3条小锦鲤游来游去。“我上班一走,老婆在家里养病,看看鱼就不寂寞喽。”汪作成憨笑着说。

  西城药业虽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很早就成立了党委和工会组织,公司党工主任郭建军说:“老汪是公司最困难的3名职工之一,家庭负担重,全靠他一人工资。”

  妻子要出门找工作,老汪坚决不让,他的理由是“你身体不好,外出上班我得操心,操心你、我就不能安心开车”。他2013年底开小货车跑运输,现在已跑了21万多公里。每天早上跨过黄河装一车药品,然后在城区跑100多公里,这家药店一小箱、那家一小包,挨家挨户送货收款,没一点差错。眼下,他最开心的事,是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还考了教师资格证,“只要她能当老师,孩子去哪里都可以”。

  2008年1月27日早上7点,兰州公交车司机葛军和出车时猝死在驾驶途中。33岁的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踩稳刹车,保证了乘客与行人安全。去世后,留下妻子康逢琴和一对年幼儿女。12年过去了,兰州公交集团和兰州市总工会一直关心着康逢琴一家的生活,安排她在客运队做调度,各种救助和慰问活动时第一个去看的就是她。

  “现在,儿子读大三了,寒假找了份工作,春节前就回来,女儿今年念高一。这些年要是没有企业和工会的帮助,我们一家人真挺不过来”。在客运队调度室,提及这些年社会各界的帮助,康逢琴很是感激。

  每一声“感谢”背后都有许多故事

  “出事那年,她才22岁,太可惜了!”6年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吴珊,在二七六五工厂门前遭遇车祸,从此企业工会的杨兵、高新伟和兰州科教交邮工会的宁慧兰就成了她家里的常客。

  出院后,吴珊成了“植物人”,整整躺在床上插了3年胃管。父亲吴岩也是企业的老工人,早早退休给女儿当护工。每天做十几个小时的康复训练,从去年起,吴珊开始能坐在轮椅上,也能咿咿呀呀地说出几个简单词汇。宁慧兰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父爱的奇迹!”

  “我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企业,感谢工会,感谢街道社区和亲戚朋友们给我女儿第二次生命,珊珊一定能够站起来……”一进吴珊家门,吴岩就连珠炮似地说了许多的“感谢”,每一声“感谢”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每月每周都会有人来看望慰问。持续不断的捐助和救助,让这位为女儿生命奋力“奔跑”的父亲总是深怀感恩。

  “6个城市困难职工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他们从未孤单,在社会、在企业、在工会、在亲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努力奔跑。”宁慧兰说。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