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沙海绿洲 绿洲碧海——民勤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来源:甘肃农民网 丨 作者:马爱彬 丨 2021-04-15 11:24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8月29日讯 (特约记者 马爱彬) 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有一个叫民勤的地方。它的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

  由于石羊河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2007年前,民勤荒漠化面积达94.5%,绿洲北部,呈现出沙漠化、干旱化、贫因化的趋势,一度笼罩在罗布泊的阴影之下。

  作为抗击着两大沙漠合拢的桥头堡。民勤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明确要求:“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建设,民勤县森林覆盖率由上实际50年代的3%提高到了现在的17.91%,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6.26万亩、6.7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减轻趋势,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如今,民勤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天蓝地绿水清的转变。

风沙线上治沙忙

  众志成城 坚持不懈防沙治沙

  历史上,民勤曾是“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是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受风沙侵袭,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变为“三面环沙的沙海孤舟”,成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征战史。

  1950年,民勤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同年,在黄坝湾建立苗圃,培育苗木。

  1951年,甘肃省农业厅在民勤马家园子成立了防沙林场,民勤人有了自己的治沙大本营。

  1954年,国营苗圃沙枣播种育苗成功,结束了插扦造林、栽多活少的历史。

  此后,国家在民勤县先后成立了林业工作站、天然林管理站、苗圃、林场、治沙试验站等林业单位,各单位几经撤并,治沙育林的宗旨未变,为民勤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典型、培养了科技人才。同时,民勤县社队集体林场,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为推动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薛百镇宋和村是龙王庙风沙口侵入绿洲的前沿,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光棍村”、“贫困村”。群众逃荒的惨状,深深地刺痛了时任村团支部书记石述柱的心,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治住沙患。”

  一句承诺,一生奋斗。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石述柱和宋和村的人们一直战斗在风沙线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沙造林,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崛起在风沙线上,风沙肆虐的杨红庄滩栽植白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7500亩,压设各类沙障80多万米,固定流沙8000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昔日的荒沙地成为林茂粮丰的绿洲。

绿色屏障崛起“老虎口”

  老虎口,顾名思义,沙患如虎,曾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为了治理沙患,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008年,民勤县把老虎口作为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的主战场之一,根治区域沙患,稳步构建绿洲生态防护屏障。

  拉运麦草,埋压沙障,栽植梭梭。民勤县依托项目资金,以治沙协会、治沙突击队等专业队伍为主体,采取头年秋季压设麦草沙障实施工程治沙、翌年春季人工栽植抗风沙、耐旱、耐盐碱的梭梭实施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措施,在老虎口区域完成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封沙育林(草)2.4万亩。如今,民勤县老虎口地区沙患少见,昔日不毛之地已梭梭成林,绿染沙海,恰似一条“绿色长城”顽强地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

  从此,民勤县打破以往小范围、零散式、群众自发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大规模、集中式、专业队伍的新型治理模式,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规模推进的思路,着力构建“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建设体系。

  青土湖是石羊河尾闾湖,史有潴野泽之称,明清时期仍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变迁等原因,1959年完全干涸。一时间水干风起,流沙肆虐,昔日的阻沙天堑变为沙尘策源地,并形成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成大天鹅“越冬圣地”

  2010年以来,民勤县把青土湖区域作为全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坚持以造管并举、封造结合,义务压沙和重点生态项目支撑相结合,综合运用压沙造林、下泄生态用水、移民搬迁等治理措施,着力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在青土湖区域完成治沙造林14.1万亩,封沙育林(草)12万亩,区域沙化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青土湖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景象,各类水鸟、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

  坚持不懈的实施生态重点治理项目,让民勤绿洲增色添秀。至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2015年,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科学规划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民勤绿洲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沿线分布着250多个风沙口。那里沙源深广,沙层深厚,一望无垠、连绵不断的沙丘此起彼伏,寸草不生。

  1956年春,国家林业部派出营林调查队50人,对民勤县农田林网进行了规划设计。甘肃省林业勘察队也进行了北部防护林带调查规划设计,拟定营造长350公里、宽300米的环县基干林带一条,总面积14.26万亩,使林业生产向规范化迈进。

“死而复生”的青土湖

  1978年,在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和省、地林业部门的指导下,民勤县组织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展开防护林体系建设。到1984年,全县累计造林21万亩,控制流沙30万亩,治理风沙口159个,恢复沙化耕地5万亩,封沙育林育草20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4.8%,防护效益比较显著。

  完善生态治理需要协同共治、科学规划。

  结合全县生态建设实际,民勤县编制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以及重点风沙口治理专项规划,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把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把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区,全县防沙治沙工作按规划、有计划稳步推进。

  2000年8月,民勤县举全县之力,振民众之心,启动实施红崖山绿色保卫工程,对龙王庙风沙口进行治理,打响了一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追堵风口,阻固流沙,寒来暑往,累月穷年。历时6年时间,民勤县累计投入人力45万人(次),出动大小机械12万台(次),完成工程压沙造林9.6万亩,有效遏制龙王庙沙患,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上升为国家工程。同年,民勤县以老虎口为阵地,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至此,民勤治沙跨出了重要一步,防沙治沙由以前依托群众、投工投劳实施转向依托项目、专业治沙队伍实施。

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生机

  在风沙治理中,民勤县提出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在老虎口、青土湖等风沙口新建治沙技术核心展示区,探索研究治沙造林的途径和措施,为全县同类地区治理提供样本。

  民勤县三角城机械林场是县属惟一的国有林场,建场三十多年来,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和重点公益林管护为重点,引进推广沙区治理新技术,将场部西北沙漠荒滩地作为主战场,采取头年秋季机械开沟整地汇集细沙、蓄水保墒、翌年春季补墒栽植、一穴多株的“假砾石戈壁造林技术”,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建起了一道长25公里,宽1至5公里的绿色屏障,极大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

  民勤县在绿洲西线的西大河,采取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工程治沙7.2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10.5万亩的同时,运用尼龙网、抗老化编制袋沙障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粘土、作物秸秆沙障等传统治沙材料、技术集中展示12项,开展滩地多模式、多树种示范造林1235亩,打造了民勤立体式生态保护屏障的绿色范本。

  如今,一个又一个的高大沙丘被金黄的麦草缚上条条金线,象一张巨大的“金网”罩住了肆虐的“黄龙”,鳞次栉比的沙障,郁郁葱葱的梭梭,使原本映入眼帘的满目黄沙被翠绿覆盖。

  生态优先 促进人沙和谐共生

  “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民勤人民为之奋斗的“绿色梦”。

  “到2020年,民勤北部湖区要出现总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左右的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这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任务,也是省市县三级奋斗的目标。

2019中国·民勤第二届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现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这些精辟论断,为民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为阻隔两大沙漠合拢,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多年来,民勤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构筑生态防护屏障,构建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同时,民勤县将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在大力推进生态林基地建设的情况下,把红枣、枸杞、酿酒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纳入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完成经济林基地建设49.7万亩。鼓励群众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等为主的沙产业,促进林业工程由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兼用型转变。

  何德荣,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治沙生态林2000亩,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同时,加大沙产业配套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开展地膜覆穴、施用农家有机肥技术试验,大幅提升肉苁蓉产量和品质。目前年产肉苁蓉50多吨,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大力倡导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使民勤实现了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据统计,民勤共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11万亩,培育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建成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

  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老虎口林区承包了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总经理叶文明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同时,民勤县实施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和甘肃茂绿治沙科技有限公司10万亩荒漠化治理及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西大河、老虎口、青土湖及红东公路等沙漠公路600多公里,沿线布设黑果枸杞、肉苁蓉、甘草等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沙产业发展。

游客和沙漠雕塑互动

  地绿了,天蓝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又有了盼头。然而,沙的威胁,水的恐慌,仍然无时无刻地威胁着民勤生态安全,使得这片广袤的绿洲依然处在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2017年以来,立足民勤实际和中央、省、市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投入向改善民生发力”的着力重点,确定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明兴县”三大战略和“坚守生态底线、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增进人民福祉”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对生态治理,强调要努力转向“更加科学、更加管用”。

  民勤县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水定林、以水定规模,全程管理、确保成活”的要求,坚持造林与造景、绿化与美化、管护与增收结合,树随路走,绿随人居,统筹推进农田、道路、城区、镇区、园区、社区和景区绿化,建成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系统。2018年被甘肃省绿化委员会、甘肃省人社厅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被省住房建设厅评为“甘肃园林城市”。

  同时,依托沙漠资源,通过举办沙枣花旅游节、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暨大地艺术节、沙漠国际爵士音乐会等多项活动,用全新的生态理念、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形象生动地传播人沙和谐共生理念,助推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打响“沙海绿洲·绿洲碧海”特色旅游品牌。

  目前,中外艺术大师们精心创作的72件雕塑艺术精品永久矗立在浩翰沙漠中,茫茫荒漠变成艺术之洲、生态之洲、文旅之洲,“中国民勤沙漠艺术之都”的美誉响彻四方。

  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民勤!

  这是民勤人的梦!

  我们坚信,有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有了广大治沙专家的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全社会及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人士的关注与参与,有了民勤人民愚公移山般的不懈努力,民勤的“绿色梦”一定会实现。

  (图片由民勤摄影家协会提供)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