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悦读

【我和我的祖国】奔向楼房的土豆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丨 作者:支禄 丨 2019-06-25 15:46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如果问两岁时的记忆,我脱口而出:土豆。再问记忆最深的还有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窑洞。

  人在低处,幸福在高处。如今,每当我行走在高楼大厦间,回望走过的路,正是一颗土豆从窑洞到楼房的奋斗历程。

  记事起,和小伙伴们玩耍时,跑过来是窑洞,跑过去还是窑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村上最后一口窑洞“垮台”了!我的运气比哥哥姐姐好些,日子像是仅仅差了一步就从窑洞迈到了瓦房。

  记忆中,第一代瓦房是柳木椽檩凑合起来盖的,比起窑洞有天壤之别,但柳树天生粗细不匀,加上柔,经不起风吹来摇去,弯弯扭扭地往大长;有些让风折腾得厉害,弓着腰,干脆把头戳到了黄土里。一棵棵柳树弯拧疙疤显得奇丑无比,是用来当作劈柴烧火做饭的料,拿来盖房整个屋顶也就疙疙瘩瘩,不管抹多少酸柴泥,也高高低低很难受。四面的墙砌得不高,站在当院,往上瞭一眼,总感觉这样的瓦房像是一个人抬不起头。

  要盖房,种白杨。松树柏树是盖房的首选料,但干旱的塬上松树柏树成材很慢,十年二十年指望不上,市场上的松木柏木死贵死贵的,买不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盖房,作椽檩的木料,大多数还是白杨。白杨不像弯弯扭扭的柳木,笔直,粗细均匀,盖的房平平正正。松木檩子,碗口粗的白杨木椽,匠人放上一个飞檐,墙头上砌几块雕着花纹的砖,砖上摆几片虎头形的瓦,好威风。屋内用花花绿绿的顶棚纸打一个漂漂亮亮的顶棚,墙皮子用报纸一糊,贴几张“年年有余”“泰山日出”的画。

  村里老人说:一样缺了,样样缺;一样好了,样样好!

  日子越来越红火,院子里、地窖里,看到土豆整筐子整筐子的,吃不完的土豆成了牛羊的饲料了。餐桌上摆三四样可口的饭菜不成问题。一个人走过村子,耳朵随时听得见红红火火的日子噌噌地往上长。

  又过了十来年的样子,坐在黄土山梁上朝庄子上一看,再次掀起热火朝天的房屋大建设。

  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许多人家一夜就立起一院漂亮的瓦房。家里有了钱,腰杆子越来越硬了,更多的人家就去山外的木材市场上拉回松木檩子松木椽、松木大门松木窗和明光闪电的家具:两檐水、封闭式、四门八窗、一砖到底、水磨石的造面、地板砖、天花板、吊顶、电视墙、家庭影院……五花八门,间间好看,室室温馨,乐不可道。

  庄子上,比堂屋的风气方兴未艾,墙面水磨石、水刷石、雕栏的、贴山水画瓷砖……装潢得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富起来的人家,气粗了不少,动不动说干脆盖成宫殿的样子;屋里真皮沙发、大衣柜、书柜、液晶电视机、红木家具、跑步机……摆设得琳琅满目,不问问,有些家具都叫不上名堂了。

  我们家翻修堂屋,前墙往外跨了两大步,两面的跨墙跟着走出的部分用砖砌起来,当时,流行的四门八窗。我们家是两门六窗。之所以盖房这么慢,是因为我家一贯注重娃娃读书,目不识丁的父母立下豪情壮志:砸锅卖铁希望娃娃个个念成书,不当睁眼瞎。

  一院一院的瓦房攒攒劲劲蹲起来时,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庄子上,一个个蹓进城,买了楼房。我们兄弟姊妹有了基础,“跟风”进了城。

  村上,有些人把原来的房子轰隆隆推倒,盖起二三层小洋楼。登楼,麦子谷子尽收眼底;望远,朵朵白云舒坦地飘来荡去!加上引洮工程领来白花花的水声,接上了自来水,屋顶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涮不再是冰得渗人的生水,做饭用沼气,家里添上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除尘器……播种机、农用三轮车、小车……

  不管城里的楼还是庄子上的楼,一下子把世世代代的土豆们高高地举了起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