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悦读

【我和我的祖国】定格磨面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丨 作者:阎晋平 丨 2019-06-21 15:33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如今,一家一户的磨面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就像老照片一样定格在了那一历史时段。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亲历过磨面的场景,更不用说知道石磨、粉碎机和钢磨为何物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用去追寻面粉的前世今生,有些孩子还以为这种天天不离餐桌的食品就出自超市、店铺,跟买一瓶矿泉水没有什么区别。

  回首往事,我的少年时代却没有这么安逸,推石磨的辛苦我亲身体验了,用粉碎机、钢磨磨面的快捷、高效我也见证了。再后来,不用自己磨面,直接买成品面粉和面条、馍馍的便利我也享受了。从用石磨手工磨面到机器自动化磨面,再到随处可买面粉和成品,既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身体的劳累,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磨面岁月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道清晰印痕。

  1968年,我家除父亲留在县城工作外,我和母亲、姐姐、妹妹、弟弟都下乡落户到城关公社南咀大队上庄生产队。母亲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顾了田间顾不了家务,推磨的任务也就自然地落到我们姐弟妹身上了。当时,我们几个都小小年纪,得推着磨杠一圈一圈绕着走,不然就没有面吃。

  推磨确实是件苦差事,要“周而复始”地围着磨台转,越推觉得磨盘越重,头也越重,晕晕乎乎的。一次磨推下来,脚酸臂困的,乏气半晌也歇不过。当时,石磨属于“大型生产工具”,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并且,安放石磨的地方最不济也要搭个草苫子之类的,用来遮风挡雨,不然的话,风来了、雨来了,不是打湿就是刮走面粉。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要专门盖一间磨坊,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房子正中那圆形的磨台是用土坯砌的,约有一米高,像个倒置的圆台,上面大、下面小。磨台中间是直径相同、上下合缝对应的两爿石磨,下面一爿是固定的,有轴与上合,上面一爿一般是在侧面开凿小孔穿绳圈套磨杠的,平时卸掉磨杠,推磨时就套上去旋转。磨台外面裹一层红浆泥,非常坚硬,也非常光滑。

  上面一爿磨的中间凿有两个垂直的小圆孔,这就是“进料口”。推磨时,先把粮食如小尖山一样堆放在磨盘上,等石磨旋转起来时,小圆孔中的粮食就逐渐陷落下去,磨台上的面也就匀称地落成了一个小圈,并层层加大加厚。再把陷落下去的粮食拢成尖顶,就又能自行进料了,如是三番。

  我家没有属于自己的石磨,要磨面只有去亲戚家“蹭”。一次,母亲打发我们兄弟俩背了小半袋粮食去大舅家磨。我把粮食倒在磨盘上后,就双手握起磨杠使劲向前推,但因力气小,磨盘只是节奏性地动了几下,后来,我就索性踮起脚尖猛推,石磨才旋转起来了。而一旁的弟弟虽说手握磨杠,却基本上是“扶”着走的,并没有给我助多大的力气。面对傻重冷硬的石磨,我常常幻想,如果能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把粮食装进里面自动研磨成面粉该多好!

  1973年起,生产队里有了一种叫粉碎机的铁家伙,是柴油机带动的。只要把粮食倒进上面的敞口料斗,过不了多长时间,从出料口就会“吐”出面粉来,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是粉碎机有一种不足,就是让粮食麸皮也与面粉“浑然一体”了。后来,邻队有了钢磨,我们就用架子车拉上粮食去磨面。钢磨磨面不像粉碎机那样“一气呵成”,而是要磨好几遍,头两遍面装一起,三四遍面装一起,剩下的麸皮另装,面粉就形成了“等级制”,人们最青睐的当然是头二遍面了。

  自从我们家1978年返城后,我就再没有推过石磨,也没有拉架子车去机房用粉碎机和钢磨磨过面。我们吃的都是现成的面粉。这些年来,生活更是越来越方便,超市和面铺有大袋面粉,也有小袋面粉;一到街上,有卖的饼子、馒头,也有和好的面团及各种各样的鲜面条,真是方便极了。当年手握磨杠一圈一圈地旋转着石磨时,真没想到社会发展是如此的日新月异。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