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经济

临夏市枹罕镇:“老树”发新枝 青山变“金山”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丨 作者:洪文泉 丨 2019-06-21 15:32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新甘肃·甘肃日报6月21日讯 (记者 洪文泉) 提起临夏市枹罕镇的枹罕山庄,年纪稍大点的临夏市民都不会陌生。这个当年由村民承包种养的荒山造林项目,曾经因为其绿树成荫的优雅环境,成了周边市民和群众休闲游玩的热门去处,成为临夏市最早一批国家AAA级的旅游景区。

  后来,由于周边交通发展迅速,加之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一度游人如织的枹罕山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变得沉寂。

  “总占地1500多亩,绿化面积超过80%……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让它荒废掉。”枹罕镇副镇长马忠华介绍说,近几年,随着临夏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枹罕镇也将这个“老公园”作为拓宽群众脱贫增收渠道、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来打造。

  “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时期,所有能依靠的资源都要合理利用,争取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马忠华说,从去年开始,枹罕镇依托枹罕山庄的梨园,在初春季节举办梨花旅游节,将人们的视线拉回枹罕山庄。春来梨花胜似雪,漫山遍野尽飘香,周边赶来赏花的游客们纷纷驻足留念,在花丛中定格美好瞬间。

  “老公园”渐渐回温,周边的群众们也忙碌起来。枹罕山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留守的妇女卖小吃、卖土特产、卖儿童玩具;枹罕山庄还特意招聘了15名贫困老人干起了“保洁员”,每人每月有1000元的工资。

  67岁的马阿依莎是保洁员中年级最大的一个。马阿依莎的丈夫去世了,儿子又在一场大病中双目失明,老太太和没读过书的儿媳妇一起,苦苦守着家里的2亩多地,勉强养活着小孙女。

  “以前的日子都是掰着指头数着过,要不是遇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真不知道要熬多久。”马阿依莎说,如今孙女已经长大成人马上就要出嫁,儿媳妇被村里聘为保洁员一年能有8000元收入,自己也在公园打扫卫生挣上了工资,“日子总算有个盼头了!”

  “贫困群众要致富,我们就要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条件。”对于枹罕山庄的负责人包子龙来说,依托旅游带动致富的责任让他既有压力、又充满动力。“这个由我父亲一砖一木打造起来的公园不能毁在我手里。更何况,如今公园还承担着60多位贫困群众致富的希望。”

  “首先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包子龙说,依托今年的第二届梨花节,枹罕山庄组织了“梨花时分万人眺”摄影大赛、“翰墨飘香梨园会友”书画展、“快乐五一”果树认养、“梨花杯”抖音挑战赛等9项旅游主题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梨花盛开的温馨浪漫,感受枹罕特色文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绿水青山”,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实实在在地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我们还尝试拓展更多的致富模式。”去年4月,包子龙联合周边12户村民一起成立了富强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公园里的一片空地上搭建起牛棚搞养殖。

  公园提供免费的牛棚和草料、技术支持,青寺村二社村民拜尕莎主动以自家养殖的5头育肥牛入股了合作社,与包子龙一起搞养殖。

  “镇里干部上门做工作,说这是现代化的‘旅游+养殖’模式。”拜尕莎坦言,“虽然我没念过书不懂这些词,但我知道枹罕山庄来的人多了,周边就会开起好多农家乐,这样我的牛肉家门口就能卖上钱了。”

  “有了公园提供的专业牛棚搞养殖,家里的卫生都好搞了。不仅如此,养殖产生的粪便还能为梨园提供肥料。”拜尕莎笑着说,等到这一栏牛6月卖了钱,还打算再扩大一下养殖规模。

  一套逐渐完善的多产融合发展的组合拳,正在临夏逐渐显现成效,“青山绿水”正在成为当地推动脱贫攻坚向深、向稳、向远发展的新动力。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