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爱国情 奋斗者】从“吹鼓手”到“传承人”——记庆阳唢呐艺术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自刚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丨 作者:安志鹏 丨 2019-05-15 15:07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新甘肃·甘肃日报5月15日讯 (记者 安志鹏) 日前,第二届“陇东工匠”评选结果揭晓,马自刚成为该行当中唯一一名上榜的“艺人”。

  这位出身贫寒的黄土汉子,凭借一杆唢呐,改变了生活轨迹,从一位民间的“吹鼓手”成长为“全国吹歌大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马自刚的艺术人生要从1976年说起。

  那年,14岁的马自刚利用假期,跟着舅爷和姥爷这两位当地有名的“吹鼓手”,在老家宁县焦村到处“顾事”。

  “当时没想别的,就想混个肚儿圆。”马自刚回忆,一段时间过后,舅爷姥爷发现他很有艺术天赋,就让他试着敲敲鼓、拉拉二胡、吹吹唢呐。

  舅爷姥爷懂音乐语言,但不懂音乐文字。于是,从小热爱音乐的马自刚一边跟着舅爷姥爷学习,一边用简谱和五线谱将这些传统曲牌“翻译”出来。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方面方便我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留存下来”。

  为熟练掌握简谱和五线谱,马自刚跟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那时的收音机节目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一段时间只播一首曲子,这也给我创造了反复练习的机会。”马自刚说,后来他才知道这种方法的专业术语叫“视唱练耳”。

  1978年,一次偶然机会,马自刚在亲戚家的录音机里听了两盘唢呐磁带。于是,好学的他借来亲戚的录音机,听了整整一个通宵,还把全部曲牌进行了记谱。

  曲牌曲谱记出来了,但有的曲牌却对不上名字。马自刚多方联系,找到了磁带的录制者杨书义。他骑着自行车,从和盛塬赶到早胜塬,向杨书义当面请教,标记出了两盘磁带的所有曲牌名。

  1979年,马自刚高中毕业,报考了一所大学的音乐系,但由于右手小拇指残疾未通过面试。当年,马自刚回到焦村镇,成为舅爷姥爷乐团的正式一员。

  1981年冬,马自刚跟随舅爷“顾事”时,遇到了梁平正,也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学艺之路。

  “梁老师吹唢呐把指、气、舌、唇四大基本功全用上了,唢呐让他吹活了。”梁平正的唢呐技法深深感染了马自刚。

  在舅爷的引荐下,马自刚拜师梁平正,开始不定期从焦村赶到西峰找梁平正指导。“焦村到西峰近50公里,骑车单趟约3个小时。”马自刚说,但一想到能得到梁老师指点,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了。

  由于勤奋好学,马自刚很快便成了梁平正的得意门生。

  之后,马自刚在西峰租了一孔窑洞,一边贩卖瓜菜,一边在周边“顾事”。“那时候的红白事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就趁着‘顾事’间隙,做点小买卖。”马自刚回忆,有时“顾事”要忙上好几天,回去的时候瓜菜都烂了。

  1988年,手头的活多了起来,马自刚放弃小生意,一门心思当起了“吹鼓手”,在行内逐渐声名鹊起。也是这一年,他参加了庆阳“三民”大奖赛,第一次把唢呐带上了舞台。

  1991年,马自刚等4位庆阳唢呐艺人参加了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他们用不控哨循环换气的方法演奏了庆阳唢呐传统曲牌,充分展示了庆阳人的淳朴,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在这一过程中,马自刚与老师以及其他各地的唢呐艺人进行了广泛交流,进一步坚定了统一庆阳唢呐杆子的想法。

  “原来的唢呐大都是用八瓣竹篾箍制而成,做工粗糙,音色不准,演奏不便,费劲费气。”马自刚说,他们从外地购回新的唢呐杆子,把原来各个调的木杆、竹竿唢呐,改为通用的降B调唢呐,并且对指法和用气方法作了革新。

  “刚改的时候,很多人不接受,觉得自己的‘老伙计’用惯了。”马自刚说,他们就从身边人、自己的团队改起,慢慢地,大家发现改后的唢呐音色洪亮、省气省劲、演奏方便,就逐渐接受了。

  唢呐的规范化,彻底改变了“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混乱局面。在此之后,庆阳市组织百人唢呐表演方队,先后成功完成了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国庆”大型文艺晚会等重大活动的演出。

  2006年,庆阳唢呐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当年7月,马自刚参加了首届全国民间吹歌展演,被评为“全国吹歌大王”。

  之后,他又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型文化活动中演奏庆阳唢呐。2011年,马自刚还应邀赴埃及参加“欢乐中国年”活动,让庆阳的唢呐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201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马自刚成为首位庆阳唢呐艺术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此前后,马自刚致力于庆阳唢呐艺术的传承,从一个只谋求营生的“吹鼓手” 变成了为庆阳唢呐艺术传承积极奔走的 “文化自觉者”。他发起成立了庆阳唢呐艺术专业委员会,拍摄、录制了一大批音像资料,并编写出版了《庆阳唢呐演奏教程》《庆阳唢呐演奏曲目选粹》,设立传习所,先后培养专业学生100多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