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   抗战胜利70周年   唱响主旋律
  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农民报  >  要闻

甘南州:扶贫产业延伸发展——一个藏族山村的脱贫故事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丨 作者:洪文泉 丨 2019-03-01 12:02 丨 浏览:编辑:马雪娟

  甘肃农民网—新甘肃·甘肃日报3月1日讯 (记者 洪文泉) “草产品加工厂去年11月建成投产,如今已经完成了第一批100吨的颗粒饲料订单,能收入30万元左右。”站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岗吉草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门口,一位年轻的帮扶干部指着面前堆放整齐的“产品”给记者介绍道。

  说话的人叫张海滨,甘南州畜牧工作站的畜牧师,2016年8月,被单位选派至合作市卡加道乡木道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帮扶队员们和村干部一起,为群众“想尽了办法、跑断了腿”,从养殖到种植,再到饲草加工,终于让这个贫困的藏族山村走上了一条产业致富路。张海滨也荣获了2017年“全省帮扶工作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称号。

  一

  木道村位于卡加道乡的山顶上,全村3800多亩地,没有一亩平坦的水浇地。加上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这个农牧民混居的小山村成了全乡唯一一个贫困村。全村66户人,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

  脱贫致富,产业首当其冲。看到村里有14户群众有养殖经验,结合帮扶单位的专业优势,帮扶队首先想到的是为村子发展畜牧养殖。

  在了解到村里原有的一个牧业合作社因为资金不足无力扩大养殖规模时,帮扶干部依托甘南州畜牧产业项目,申请了20头优质品种的牦牛投放进合作社,并免费提供了饲料,对合作社牧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收益全部归合作社的14户牧民。

  原本希望通过扶持养殖合作社,吸引更多的牧民入股。但事情发展的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村里的牧民大都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对牧业合作社提不起兴趣,加之木道村本身就是农牧民混居,单靠一个牧业合作社,无法承担起全村人的脱贫致富任务。

  “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村里一位老干部的话提醒了帮扶工作队。

  二

  村里的山地,当地村民基本全部用来种植青稞。一年到头下来,一亩地也就有个五六百元的收入。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发展种植业,首先得改良种植的品种。帮扶工作队专门从青海购进更耐寒、抗病性更强的“加燕2号”优质品种燕麦,在村里试种了30亩。

  第二年,这30亩试验田里的燕麦收成,带给了大家惊喜。“以前我们也种过燕麦,但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有时一年到头还会赔钱。”村民久西杰说,现在改种了优质品种,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短短两年时间里,村里有了牧业合作社,地里改种了优质燕麦,山上的村民们还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路边的新房里,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2017年,木道村光荣脱贫了。

  三

  仅仅让村民们从贫困线上跨过去就行了吗?

  “肯定不行!”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态度斩钉截铁。虽然已经脱贫,但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村里的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遇到突发情况,村民很容易返贫。

  譬如,虽然村里大面积种上了优质燕麦,但由于交通不便,销路不畅,很有可能“丰产不丰收”。

  在帮扶工作队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木道村成立起了一个属于村集体经济的草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岗吉合作社”。

  2018年11月,岗吉合作社的饲料加工车间正式建成投产,将燕麦加工成颗粒饲料。与此同时,合作社还面向全村群众,流转土地192亩用于种植优质燕麦。

  “这样我们的燕麦饲料,既能保证村里的牧民合作社用,多余的还可以卖到周边牧区。”村支书龙布扎西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的燕麦,能加工成1.5吨饲料,如果按照市场价每吨2600元算,一亩地的收入就能达到4000元。

  加工车间不但解决了村里草畜产业平衡问题,还为村里不能出门务工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10多个工作岗位。

  “这是村集体的合作社,每户村民都是股东。”张海滨解释说,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得让大伙都参与进来。为此,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董事会,由每个自然村派出一名代表作为董事参与合作社重大事项的决议。

  四

  “种了一辈子地,现如今当了工人领起了工资。”村民费老五眼睛有残疾,妻子生病在家无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又在读书,生活负担很重。如今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有130元的工资,这样的日子,费老五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过。

  费老五的身边,刚刚加工完的100吨颗粒饲料堆在合作社里。按照合作社的分红原则,产品收益的70%将分给全体农户,这样下来,每户都能从中分到3000多元。

  “这几天,帮扶队员们都在四处奔波,为合作社跑订单。等销路打开了,木道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张海滨说,今年,木道村打算将每户的种植面积从原先的3亩扩大到20亩,如果一切顺利,木道村的燕麦颗粒饲料将成为这里致富的龙头产业。

  如今,这个曾经看天吃饭的藏族山村,有了畜牧和种植两条有力的“产业大腿”,脱贫致富路上的步子越来越稳。

热点关注

抗疫保春耕 甘农报来帮您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当前正值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详细]
甘肃旅游智库专家建言甘...
民宿,是基于乡村闲置资产,为过夜游客提供体验在地文化、分享主人生活方......[详细]